一、背景
城市雨污水管网监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城市安全、防治内涝、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它涉及利用多种技术和设备,实时或定期收集管网系统的运行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可全局掌握排水管网的运行状况、有效识别淤积管段并及时发现井盖异常,以快速做出防汛响应、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以下是对城市雨污水管网监测系统的详细介绍:
二、监测目的与意义
1.防洪排涝:
(1)实时监测管道水位、流量,预测内涝风险,及时预警和调度。
(2)评估管网排水能力,为管网改造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污染防治:
(1)监测污水管网水质(COD、氨氮、pH、电导率、浊度等),识别非法排污、雨污混接、地下水入渗/污水外渗的情况。
(2)有效的防止污水溢流入河湖,更好的保护水环境。
3.运行维护优化:
(1)监测管道淤积情况(通过水位变化、流速等间接判断或使用淤积传感器),指导科学清淤。
(2)及时发现管道破损、堵塞、错位等结构性问题。
(3)优化泵站运行调度,降低能耗。
4.资产管理:
(1)实时掌握管网资产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况。
(2)能够有效的延长管网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5.模型校准与验证:
(1)为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提供高质量的实测数据,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用于模拟预测和方案评估。
6.满足监管要求:
(1)满足环保部门对污水排放的监管要求,有效的提供监测数据支撑。
三、主要监测对象与参数
1.雨水管网/合流制管网:
(1)水位:关键参数,直接反映管道充满度和内涝风险。常用设备:压力水位计、超声波水位计、雷达水位计。
(2)流量/流速:反映管网排水能力和实际负荷。常用设备:多普勒流量计、面积-流速流量计(超声、电磁)。
(3)降雨量:核心输入条件。常用设备:翻斗式雨量计、光学雨量计。
(4)水质:监测初期雨水污染、非法排污、合流制溢流污染。参数:COD、SS、氨氮、pH、电导率、浊度、油脂等。
(5)淤积/沉积物厚度(可选):超声波淤积仪等。
2.污水管网:
(1)水位:防止污水冒溢,监测管道运行状态。
(2)流量/流速:评估管网输送能力,识别入渗/入流或外渗。
(3)水质:核心参数,监测污水成分变化,识别工业偷排、雨污混接、地下水入渗/污水外渗。参数:COD、氨氮、总磷、总氮、pH、电导率(识别入渗关键指标)、浊度、温度、特定离子或污染物(如重金属)。
(4)气体(可选):监测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浓度,保障运维安全。
(5)压力(泵站/压力管段):监测泵站运行状态和压力管道状况。
3.关键节点:
(1)泵站:监测进/出水水位、流量、水泵运行状态(电流、电压、频率、启停)、格栅状态、水池水位、有害气体等。
(2)调蓄池/溢流口:监测水位、流量、水质(溢流污染)。
(3)污水处理厂进水口:监测流量、水质(为污水处理工艺提供预警)。
(4)重要排口:监测排放水量、水质。
三、主要监测技术与设备
1.在线监测设备:
(1)水位/流量计:压力式、超声波式、雷达式、多普勒式、电磁式、面积-流速式。
(2)水质分析仪: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可测COD、氨氮、pH、DO、电导率、浊度、温度等)、特定污染物监测仪(重金属、石油类、毒性等)。
(3)雨量计:翻斗式(最常用)、光学式、称重式。
(4)气体传感器:H2S、CH4、O2传感器。
(5)视频监控:管道机器人巡检、固定点位摄像头(监控关键节点、溢流口状态)。
(6)声学/振动监测:用于泄漏检测、管道破损识别。
(7)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管道温度(可辅助泄漏检测)、应变(管道变形)。
2.移动监测与巡检:
(1)管道机器人:直观检查管道内部结构状况(破裂、变形、错口、脱节、腐蚀、树根侵入、沉积等)。
(2)移动式水质/流量监测车/设备:用于临时监测、应急监测或校准固定监测点。
(3)人工巡检:检查井盖、溢流口、泵站外观等,记录异常。
3.物联网与数据传输技术:
(1)通信方式:4G/5G、NB-IoT、LoRa、光纤等,将现场监测设备数据传回中心平台。
(2)RTU/DTU:数据采集传输单元,负责连接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通信模块上传。
4.数据平台与软件:
(1)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显示、报警、远程控制(如泵站)。
(2)GIS平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管网空间数据、监测点位信息、实时/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展示。
(3)数据中心/云平台:存储和管理海量监测数据、视频数据。
(4)数据分析与预警平台:进行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建立预警模型(内涝、水质超标、管网异常),生成报表和决策支持信息。
(5)水力/水质模型:利用监测数据校准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和情景分析。
四、系统建设与实施的挑战
1.环境恶劣:管网内潮湿、腐蚀性强、空间狭小、存在有害气体和沼气,对设备防护等级(IP68)、防爆性、耐腐蚀性要求极高。
2.供电困难:井下或偏远位置难以提供稳定市电,需依赖电池或太阳能供电。
3.通信稳定性:井下、地下信号衰减严重,需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NB-IoT/LoRa穿透性较好)或部署中继。
4.设备维护:设备易被垃圾、淤泥覆盖或损坏,需要定期巡检、清洗、校准和维护,运维成本高。
5.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可靠性是关键挑战,需要严格的设备选型、安装规范、校准和维护制度。
6.系统集成: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在线、离线、视频、模型)有效整合到统一平台进行分析和展示。
7.成本投入:设备购置、安装、通信、平台建设、运维成本高昂,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8.数据应用深度: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指导实际管理和决策,是发挥系统效能的关键。
五、发展趋势
1.智能化:
(1)AI应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异常检测、故障诊断(如基于声音/振动的泄漏识别)、视频智能分析(管道缺陷自动识别)、预测性维护、更精准的内涝和水质预警模型。
(2)边缘计算:在设备端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过滤,减少传输负担,提高响应速度。
2.高集成度与小型化:
(1)发展多功能、小型化、低功耗的集成传感器,便于在复杂管网环境中部署。
3.新型传感技术:
(1)如更稳定可靠的低成本水质传感器、更精准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技术、基于光纤的分布式监测技术普及。
4.数字孪生:
(1)构建管网系统的数字孪生体,集成实时监测数据、GIS、BIM、水力模型,实现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仿真、预测和优化管理。
5.“空天地井”一体化监测:
(1)结合卫星遥感(大范围地表水、土地利用)、无人机(应急巡查、河道排污口排查)、地面/井内传感器,形成立体监测网络。
6.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
(1)更广泛地采用云计算处理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价值,提供更深入的洞察。
7.标准化与互联互通:
(1)推动监测设备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的共享和融合。
城市雨污水管网监测是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的核心技术手段。它是一个涉及传感器技术、物联网、通信、GIS、大数据分析和专业水力模型的复杂系统工程。构建完善的雨污水管网监测体系,是智慧水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