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技术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方案
发表时间:2025-06-24 16:21:35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城市供水保障率高、水质好,而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水源不稳定、水质不达标、供水保证率低、管网老化、管理分散、服务不均等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供水领域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城市地区得益于长期投入和集中化管理,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水体系:水源选择相对规范且有保障,水厂处理工艺先进、规模效益明显,输配水管网覆盖率高且材质优良、维护及时,水质监测体系严密,供水服务专业高效。因此,城市居民普遍享有高保障率、水质优良稳定、水压充足、服务响应迅速的饮用水服务。

 

反观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分散或经济欠发达的村落,供水保障则面临严峻挑战,问题集中体现在多个层面如:水源脆弱性高、水质达标率低、供水保障率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老化、管理体系分散低效、服务水平不均等问题。

 

这种城市优、农村弱的供水格局,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制约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亟需解决的重大民生短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二元分割,是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安全水、放心水、同质水的必然要求。

 

(二)目标:

 

1同源同网:统一规划水源,构建互联互通的主干输配水管网,覆盖城乡。

 

2同质供水:确保城乡居民喝上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放心水

 

3同质服务:实现城乡供水服务标准统一,保障供水稳定性(水量、水压)和可靠性(保证率)。

 

4高效管理: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智慧化运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5可持续发展: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实现供水系统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640.jpg

 

二、系统核心组成

 

(一)水源工程

 

1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评估区域水资源,优选水量充沛、水质优良、便于保护的水源地(大型水库、水质良好的江河、地下水富集区等)。

 

2多源互补:建立多水源保障体系(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利用),提高供水抗风险能力。

 

3水源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监控预警)。

 

(二)水厂工程

 

1区域集中供水:建设或升级改造大型现代化水处理厂,覆盖城乡核心区域。淘汰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农村水厂。

 

2先进处理工艺:根据原水水质,采用常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深度处理(臭氧活性炭、膜处理等)工艺组合,确保出厂水水质稳定达标,应对复杂水源风险(如微污染、藻类、嗅味等)。

 

3规模化效益: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水处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三)输配水管网系统

 

骨干管网:建设大口径、高承压、耐腐蚀(如球墨铸铁管、钢管、优质PE管)的骨干输水

管道,连接水源地、水厂和主要供水区域(城区、乡镇中心)。

 

环状管网:在城区和重点乡镇形成环状管网布局,提高供水可靠性和调度的灵活性。

 

城乡联网:将骨干管网延伸覆盖至农村地区,逐步接入原有条件较好的村级管网,改造或替换老旧破损管网。

 

加压泵站:在输水距离长、地势高差大的区域合理设置加压泵站,保障末端水压。

 

调蓄设施:在管网关键节点和高地建设清水池或高位水池,调节峰谷用水,保障事故和检修时的应急供水。

 

(四)智慧水务平台

 

1核心大脑:集成SCADA系统、GIS系统、营收系统、DMA分区计量、客服系统等。

 

2关键功能:

 

1实时监控:水源水质、水厂运行参数、管网压力/流量/水质、泵站状态、二次供水设施等。

 

2智能调度:基于用水预测和实时数据,优化水厂生产、泵站运行和管网压力控制。

 

3漏损控制:通过DMA分区计量、压力管理、噪声记录仪、智能水表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定位漏点,降低产销差。

 

4水质预警:在线水质监测点数据实时分析,异常报警与快速响应。

 

5用户服务:远程抄表、在线缴费、报装报修、信息推送、投诉处理。

 

6应急指挥:突发水污染事件、爆管事故的快速响应与调度决策支持。

 

(五)二次供水与入户设施

 

规范管理:对城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泵房、水箱/水池、消毒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或新建,纳入供水企业统一管理、维护和清洗消毒。

 

智能水表:推广使用物联网智能水表,实现远程抄表、精准计量、用水分析、异常用水告警(如暗漏提示)。

 

入户水质保障:确保从水厂到用户龙头的全过程水质安全。

 

三、技术路线

 

1、规划先行:编制高水平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规划》,明确目标、规模、布局、分期实施计划。

 

2水源优化与保护:优先利用优质地表水,严格保护水源地。

 

3水厂集约化与现代化:采用成熟可靠、适度超前的处理工艺,预留发展空间。

 

4管网延伸与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主干网,逐步整合、改造、替换原有农村管网,实现一张网

 

5智慧赋能:同步规划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6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统一设计、施工、材料、验收和运行维护标准。

 

7漏损控制优先:将管网漏损控制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

 

四、实施策略

 

1分期实施: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集中后分散原则,分阶段推进。

 

2区域统筹:以县或市域为单元,打破乡镇界限,统筹资源、统一建设、统一运营。

模式创新:

 

3统一运营主体:组建或指定一家有实力、专业化的供水企业(可国有控股)作为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唯一运营主体。

 

4多元化投融资:政府财政投入(中央、省、市、县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贷款+社会资本(PPP模式、特许经营)+用户合理分担(初装费、水费)。

 

5产权与经营权:明确主干管网、水厂等核心资产产权归属(通常归政府或国有平台),由运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原有农村供水设施经评估后,可通过收购、租赁、委托等方式整合。

 

6水价机制:

 

1同网同价:逐步推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同网同价,体现公平。

 

2成本核算:建立科学、透明、规范的成本监审和水价形成机制。

 

3阶梯水价: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

 

4补贴机制:对运营企业因执行政府指令(如偏远地区供水成本过高)造成的政策性亏损,或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建立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

 

5老旧管网改造:将城乡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作为重点任务持续推进。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水利、住建、发改、财政、卫健、生态环境等),强化协调联动。

 

2政策支持:出台土地、税收、规费、电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

 

3资金保障: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

 

4法规标准:完善地方性供水法规或规章,制定统一的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标准。

 

5技术支撑: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6宣传引导:加强政策宣传,普及节水知识,引导用户理解支持水价改革和一体化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7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

 

六、预期效益

 

1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减少因水质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

2经济效益: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漏损控制);改善营商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材、设备、信息技术等)。

 

3环境效益:水源保护加强有利于生态改善;集约化管理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分散小水厂对环境的潜在污染风险。

 

4管理效益:实现专业化、规范化、智慧化管理,提升供水系统运行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本方案通过统一规划水源、建设现代化水厂、构建互联互通管网、打造智慧水务平台、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供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城乡居民共享安全、优质、便捷、同质的供水服务,实现供水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充足的资金保障、科学的规划设计和专业化的长效运营管理。


微信图片_20250430163101(1).jpg

 

四川合睿达万源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供电设施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案例,该项目核心建设内容包括:三座加压泵站的成套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覆盖全域的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搭建与实时监测平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