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技术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桥梁结构自动化监测仪器配置指南
发表时间:2025-10-21 15:43:28

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桥梁自动化监测系统,关键在于根据监测目的、桥梁类型、易损部位和预算,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仪器。其核心思想是 感知-传输-管理-分析。四川合睿达将按照监测物理量的分类,对必要仪器进行阐述,让各位朋友了解一下桥梁结构自动化监测仪器配置。

 


一、系统核心组成部分

 

在分析具体仪器前,首先要理解一个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构成:

 

传感器系统:过感知环境或设备运行状态,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信息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功能。

 

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负责收集传感器信号并远程传输到服务器。

 

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展示和系统管理的中枢。

 

预警与评估系统:负责根据分析结果发出警报和进行安全评估的决策中心。

 

本文将重点分析第一部分的传感器系统,即各种必要仪器。

 

二、必要仪器分类分析

 

根据监测的物理量,可以将必要仪器分为以下几大类:

 

1. 结构响应监测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直接反映桥梁结构的健康状况。

 

(1)变形与位移监测

 

必要性:桥梁的挠度、沉降、水平位移是判断其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最直接指标。

 

主要仪器: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

 

功能:实时、全天候监测桥梁关键点(如主塔、主梁)的三维绝对位移。

 

优点:自动化程度高,能获得绝对坐标,适合大跨径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

 

缺点:成本较高,精度为毫米级,在峡谷或城市高楼区可能信号受影响。

 

静力水准仪:

 

功能:高精度监测桥梁各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垂直沉降(挠度)变化。

 

优点:精度极高(可达0.1mm),非常适合监测桥墩不均匀沉降和梁体挠度。

 

缺点:需要布设管路,受温度影响较大。

 

图片13.png


倾角仪/倾斜计:

 

功能:监测桥墩、主塔、桥台等结构的倾斜角度变化。

 

优点:安装方便,成本相对较低,能有效反映基础的稳定性。

  

 

测量机器人(自动化全站仪):

 

功能:自动追踪和测量布设在桥梁上的棱镜点的三维坐标。

 

优点:测量精度高,一台主机可监测多个测点。

 

缺点:受天气(雨、雾)影响大,需要稳定的基准点。

 

(2)应变与应力监测

 

必要性:直接监测构件的受力状态,发现应力集中和超载情况,是评估结构强度的关键。

 

主要仪器:

 

振弦式应变计:

 

功能:通过测量钢弦的振动频率换算成应变。这是目前最主流、最可靠的自动化应变传感器。

 

优点:长期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信号可长距离传输。

 

应用:布设在主梁关键截面、桥墩底部、索塔锚固区等。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功能:通过测量光栅中心波长的漂移来测量应变。

 

优点:抗电磁干扰、耐久性好、可实现分布式测量(一根光纤即是传感器也是传输介质),适合长距离、大范围监测。

 

缺点:系统成本较高,数据处理相对复杂。

 

(3)振动与动态特性监测

 

必要性:桥梁的振动特性(频率、振型、阻尼比)是整体刚度和结构损伤的“指纹”。

 

主要仪器:

 

加速度传感器:

 

功能:测量桥梁在车辆、风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

 

类型:

 

力平衡式加速度计:精度高,动态范围大,适合低频振动监测。

 

MEMS加速度计:体积小,成本低,适合密集布设。

 

应用:通过分析加速度数据,可以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一旦频率或振型发生显著变化,可能预示着结构损伤。

 

2. 环境与荷载监测

这部分监测的是引起结构响应的原因。

 

(1)荷载源监测

 

交通荷载:

 

仪器:动态称重系统、视频车检器。

 

必要性:记录交通流量、车型、车速和轴重,用于分析桥梁承受的实际活载,并与应变、振动数据关联。

 

风荷载:

 

仪器:超声风速仪/机械式风速风向仪。

 

必要性:对于大跨径柔性桥梁(斜拉桥、悬索桥),风是主要控制荷载。监测风速、风向,用于分析风致振动和颤振稳定性。

 

温度荷载:

 

仪器:温度传感器(如铂电阻、热电偶、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必要性:温度变化会引起桥梁显著的伸缩和变形,是监测数据中必须分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与应变计、位移计等配套安装。

 

地震与船撞:

 

仪器:强震仪、冲击传感器。

 

必要性:记录地震或船舶撞击事件的结构响应,用于紧急状况下的快速安全评估。

 

3. 特定结构与构件监测

针对特殊桥梁类型和易损构件。

 

(1)索力监测(用于斜拉桥、悬索桥、拱桥)

 

必要性:拉索/吊杆是主要承重构件,其索力变化直接影响结构内力分布和安全。

 

主要仪器:

 

磁通量传感器:

 

功能:通过测量索内钢绞线的磁导率变化来推算索力。

 

优点:直接测量索体本身,精度高,长期稳定性好。

 

加速度传感器:

 

功能:通过测量拉索的振动频率,利用频率法间接计算索力。

 

优点:方法成熟,成本相对较低。

 

缺点:对于短索、端部带阻尼器的索,精度会下降。

 

(2)支座位移监测

 

仪器:位移计/拉线传感器。

 

必要性:监测支座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正常滑动或转动,发现支座卡死、异常位移等病害。

 

 

三、典型桥梁监测系统仪器配置建议

 

不同类型桥梁的结构特点、受力机制及主要风险点各不相同,因此其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仪器配置需有明确的针对性。以下是针对几种典型桥梁的配置建议:


桥梁  仪器安置处.jpg

 

1.中小跨径梁桥

 

此类桥梁结构相对简单,监测重点在于基础的沉降、主梁的挠度变化以及整体结构的完整性。核心配置应以静力水准仪为核心,高精度监测桥墩不均匀沉降与主梁挠度;在关键截面(如跨中、墩顶)布设振弦式应变计,以感知混凝土的受力状态;同时,在桥墩和桥台处安装倾角仪,监控基础的转动与倾斜。辅以少量的加速度传感器监测结构整体振动特性,并结合温度传感器进行数据补偿,即可构成一个经济有效的监测系统。

 

2.大跨径连续刚构桥

 

其特点是桥墩与主梁刚性连接,对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墩柱位移极为敏感。监测系统需能精确捕捉主梁线形与关键截面的内力。因此,通常采用GNSS与静力水准仪组合的方案,全面监控主梁的三维位移与挠度曲线。在墩梁结合部等受力复杂区域,需密集布设振弦式应变计,监测应力集中现象。同时,必须在主梁和墩柱上同步安装温度传感器,以精确分离温度效应与荷载效应,并通过倾角仪监控高墩的稳定性。

 

3.斜拉桥

 

作为高次超静定结构,斜拉桥的健康状况极大地依赖于拉索系统。索力监测是其核心,首选长期稳定性极佳的磁通量传感器,或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频率法进行辅助验证。对于主梁线形与塔顶偏位,GNSS是理想选择。结构动态响应与风致振动是关键监测内容,需在主梁和索塔上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阵列,并配备超声风速仪实时记录风荷载谱。此外,在索塔锚固区和主梁控制截面布设振弦式应变计,以全面掌握结构内力分布。

 

4.悬索桥

 

悬索桥作为柔性悬挂结构,对风荷载和变形极为敏感。监测核心围绕主缆线形、吊杆索力及加劲梁的动态性能展开。GNSS被广泛用于监测主缆、加劲梁和桥塔在风载与温度作用下的空间变位。吊杆索力可通过在其下端安装加速度传感器采用频率法进行监测。与斜拉桥类似,加速度传感器阵列和超声风速仪是分析桥梁气动稳定性的必备仪器。同时,在加劲梁和桥塔的关键部位布设应变计,以监测局部应力状态。

 

2.png 

 

四、总结与选择要点

 

 

必要性不等于全部性:一个系统不一定要包含所有仪器。应根据桥梁特点、设计基准期内的风险评估和预算,选择最核心、最必要的仪器,优先保证对结构安全起控制作用的参数的监测。

 

可靠性优于先进性:在土木工程领域,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耐久性和抗干扰能力远比高精度和新颖性重要。振弦式传感器之所以成为主流,正是源于其数十年来验证的可靠性。

 

系统集成是关键:单个仪器性能再好,如果不能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数据同步采集、分析和展示,其价值将大打折扣。确保所有传感器能与数据采集仪良好通信。

 

考虑环境适应性:桥梁现场环境恶劣,所有仪器必须具备足够的防护等级(如IP67以上),并能适应当地的温度、湿度变化范围。

 

桥梁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必要仪器是一个根据目标定制的传感器套餐,不是所有都可用,但变形、应变、振动、环境(温/风) 这四类监测构成了绝大多数系统的骨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桥梁类型增加如索力、支座位移等专项监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经济的自动化监测系统。

 

 

 

监测规范

 

(1)《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

 

(2)《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CJJ/T 233-2015

 

(3)《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

 

(4)《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2014

 

(5)《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标准》CECS-333-2012

 

(6)《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T/T 1037-2016

 

(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12

 

(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9)《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

 

(10)《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

 

(11)《公路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T/T 1037-2016

 

(12)《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JTT 103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