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技术资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水电站水淹厂房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技术方案
发表时间:2025-10-11 15:59:28

一、背景与必要性

 

1.1项目背景

 

水电站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电网安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电站厂房是整个电站的核心,集中了发电机组、主变压器、控制系统等核心设备。然而,由于水电站依水而建,其厂房多位于大坝下游且低于上游水库水位,始终面临来自上游水库、周边山体及尾水系统的水淹风险。

 

历史上,国内外曾发生多起水淹厂房重大事故,造成机组停运、设备损毁、厂房坍塌,甚至引发人身伤亡和电网震荡,教训极其惨痛。随着我国水电事业迈向“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已无法满足对水淹风险实时、精准、自动化预警的需求。因此,构建一套集监测、预警、分析和应急联动于一体的水淹厂房安全监测系统,是提升水电站本质安全水平、实现智慧水电的必然要求。

 

1.2建设的必要性

 

1.2.1预防灾难性事故:水淹厂房是水电站的毁灭性事故之一。通过监测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渗漏、管涌、水位异常等初期征兆,将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小隐患”演变为“大灾难”。

1.2.2保障设备与资产安全:厂房内发电设备价值高昂,一旦被淹,修复周期长、成本巨大。系统能为核心设备提供宝贵的应急响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1.2.3保障人身安全:系统能实现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在危险发生时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并自动启动防洪设施,为运行和检修人员构建一道生命安全保障线。

1.2.3.4实现智能化运维:该系统是水电站状态检修和智能运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厂房的健康状态,指导设备的维护保养,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1.2.3.5满足法规监管要求: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等监管机构对水电厂的安全运行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建设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是水电站合法合规运营的基本前提。

 

二、相关法规条例与案例

 

2.1相关法规条例

 

本方案的设计严格遵循以下国家及行业标准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强调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装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监测仪器。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国家发改委令第17号):要求对大坝及附属设施进行安全监测。

《水力发电厂机电设计规范》(NB/T35071-2015):对厂区排水、防渗排水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范》(DL/T5065-2017):为监测系统接入全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提供了技术依据。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水电站水淹厂房防范工作的通知》等系列安全监管文件:明确要求各水电企业排查隐患,完善监测预警设施。

 

2.2案例警示

 

2.2.1俄罗斯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事故(2009年)

概况:该事故是世界水电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造成75死13伤。直接原因是2号水轮机长期超负荷运行,固定螺帽疲劳断裂,导致机组顶盖被冲毁,压力水从机组涌出。

水淹过程:高压水流瞬间淹没厂房发电机层,造成75人死亡,机组、厂房和桥梁严重损毁,电站瘫痪。

教训:若当时在蜗壳、顶盖或厂房关键部位安装了高灵敏度的水浸/流量监测装置,并能在第一时间联动切断进水口事故闸门,完全有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或减轻其后果。

 

微信图片_20250818155746_1442.jpg

 

2.2.2中国沟后水库垮坝事故(1993年)

概况:青海省共和县沟后水库发生特大垮坝事故,造成255人死亡、3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53亿元。虽然只是一座水库,但其教训对水电站同样深刻。坝体渗漏导致垮坝,下游地区被淹。

教训:暴露出在渗流监测方面的严重缺失。对于水电站而言,坝基、廊道、厂房的渗漏监测是防止水淹厂房的第一道防线。

 

三、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图片1.png


3.1系统设计目标

 

构建一个“全面感知、智能预警、高效联动、统一管理”的水淹厂房安全监测与预警平台,实现对水淹风险源的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监控。

 

3.2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3.2.1感知层(数据采集):

水位监测:

厂房渗漏集水井水位:采用投入式静压水位计或超声波水位计,实时监测集水井水位变化,这是判断厂房渗漏情况最直接的指标。

排水廊道水位:在关键廊道低洼处布设水位计。

蜗壳、尾水管压力/流量:监测异常压力波动或流量,作为机组流道异常的辅助判断。

水浸/漏水监测:

点式水浸传感器:布设在电缆沟、电缆夹层、母线洞、技术供水层、机组保护罩等关键设备底部。

线式水浸传感电缆:布设在厂房墙壁四周、进出口通道,用于监测水位上涨线。

视频监控:

高清网络球机:在集水井、排水泵房、主要廊道、机组关键部位安装带云台的摄像机,实现远程可视化巡检和报警复核。

水泵状态监测:

泵运行状态、启停次数、电流:监测渗漏排水泵和检修排水泵的工作状态,判断其是否正常启停。

 

3.2.2传输层(网络通信):

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交换机组建环网,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对于不便布线的位置,可采用LoRa、ZigBee等无线通信技术作为补充。

 

3.2.3平台层(数据处理与存储):

部署中心服务器,安装数据库和系统软件。

负责数据的接收、存储、分析和处理,建立预警模型。

 

3.2.4应用层(功能实现与展示):

提供Web端和移动端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数据可视化、报警管理、报表生成、远程控制等功能。

 

3.3系统主要功能

 

3.3.1实时监测与可视化:以厂区平面图、三维模型等形式,动态展示所有监测点的实时数据、设备状态和视频画面。

3.3.2多级智能预警:

一级预警(注意):集水井水位超过日常基准线、点式水浸传感器报警。系统记录事件,在操作员站发出声光提示。

二级预警(警告):集水井水位持续快速上涨、排水泵连续启动、多处水浸传感器报警。系统发出强烈声光报警,并自动推送短信/App通知给相关责任人。

三级预警(事故):水位超过危险阈值、关键区域被淹。系统触发全厂紧急广播,并可联动控制(见下)。

3.3.3联动控制:

自动启泵:根据集水井水位,自动启动/停止备用排水泵。

联动视频:报警时,自动调用预设点的摄像机画面并录像,供运行人员确认。

事故门联动(需与监控系统协同):在极端情况下,经授权或自动逻辑判断,可向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出指令,紧急落下进水口事故闸门或快速门。

切断电源:联动切断被淹区域的非消防电源,防止触电事故。

3.3.4历史数据与报表分析:记录所有历史数据、报警事件和操作日志,生成趋势曲线和分析报表,为安全评估和优化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四、实施计划与预期效益

 

4.1实施步骤

 

4.1.1第一阶段(勘察设计):现场勘查,确定监测点布设方案,完成施工图纸设计。

4.1.2第二阶段(设备采购与安装):采购符合要求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服务器,进行现场安装与接线。

4.1.3第三阶段(系统集成与调试):完成软件部署、网络配置、逻辑编程和联动测试。

4.1.4第四阶段(试运行与培训):系统投入试运行,对电站运行和维护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4.1.5第五阶段(竣工验收):完成最终验收,交付全部技术资料。

 

4.2预期效益

 

安全效益:极大降低水淹厂房事故发生概率,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社会效益显著。

经济效益:避免因事故造成的巨额设备维修费、停产发电损失费。

管理效益:提升电站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减轻运行人员负担,为状态检修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