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建”,住建部、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排水管网实时监控、预警与调度能力。在此政策背景下,本地下排水管网自动化监测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筑牢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防线。
本方案以“感-传-知-用”为核心理念,构建智能闭环系统。通过优化关键节点布设高精度传感器,形成立体监测网络;采用NB-IoT/5G等混合通信技术,确保数据可靠回传;将实时数据与水力模型及数字孪生深度融合,实现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警”的转变,精准预判内涝与溢流风险。该方案使隐蔽的排水管网成为可视、可测、可控的智慧生命体,全面提升城市韧性与安全治理水平,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背景与核心价值
1.政策背景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排水管网监测预警能力。
2.核心价值
1.安全预警,防灾减灾:
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关键参数,结合气象数据,精准预测内涝、溢流风险。
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2.科学运维,降本增效:
替代传统人工巡检,降低人力成本与安全风险。
基于数据分析优化清淤、养护计划,延长设施寿命,提高运维效率。
3.辅助决策,智慧规划:
长期监测数据为管网改造、扩容提供科学依据。
结合城市规划需求,为新建区域排水系统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4.污染溯源,环保监管:
实时监测水质变化,快速定位偷排、乱排等污染源。
为环保执法提供精准证据,助力水环境保护。
5.系统健康评估:
综合分析管网淤积、负荷、结构健康状况。
为管网维护、修复与更新提供决策依据,提升系统整体健康水平。
二、系统架构与监测内容
1.系统架构
本方案采用分层设计的系统架构,确保各层级功能明确、协同高效:
感知层:
由部署在检查井、泵站、溢流口等关键节点的各类传感器与智能仪表构成。
负责采集管网前端的物理与化学数据,包括水位、流量、水质、雨量、有毒有害气体等。
传输层:
依托NB-IoT、4G/5G、LoRa等物联网通信技术,构建稳定可靠的无线传输网络。
确保感知数据实时、无损地汇聚至云端数据中心。
平台层:
在云数据中心整合数据接收、存储、处理、分析、建模与可视化能力。
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业务洞察,支持实时监控、预警预测与决策分析。
应用层:
面向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用户界面。
功能包括监控、预警、报表及决策支持,实现数据价值向管理行动的闭环。
2.核心监测内容与传感器选型
水力水文监测:
设备:超声波液位计、多普勒流量计等。
用途:精准获取水位与流量数据,判断管道充满度、淤积状况,为水力模型校准提供依据。
水质指标监测:
常规参数:pH、温度、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多参数水质传感器)。
污染溯源:COD、氨氮在线分析仪(部署于关键节点)。
雨量监测:
设备:翻斗式雨量计。
用途:为内涝预警模型提供核心输入。
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设备:甲烷、硫化氢等气体传感器。
用途:保障运维人员安全,预防安全事故。
视频监控:
设备:防爆防水摄像头。
用途:实现对溢流等现场状况的远程可视化管理。
三、数据传输与通信网络
根据现场环境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通信方式:
1.NB-IoT(窄带物联网):
优势:深度覆盖(适合井下)、低功耗(电池供电可达数年)、大连接、成本适中。
场景:分布广泛、数据量小、实时性要求不极端的液位、水质等监测点。
2.4G/5G:
优势:高带宽、低延迟。
场景:需要传输视频图像、或位于城市信号良好区域的泵站、大型监测站等。
3.LoRa(远距离无线电):
优势:自组网、功耗极低、传输距离远。
场景:没有运营商信号覆盖的偏远区域,需自行建设网关。
四、软件平台与核心功能
软件平台是解决方案的指挥中心,通常以Web或移动APP形式提供,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1.一张图总览:
基于GIS地图,集成所有监测点位置和实时状态(正常、预警、报警),一目了然。
2.实时监控与告警:
多级阈值告警:设置不同等级(如提醒、预警、报警)的阈值,水位、水质超标时立即触发。
多渠道通知:通过短信、APP推送、邮件、语音电话等方式,将告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责任人。
3.数据分析与报表:
历史数据查询与曲线对比:支持任意时间段、多参数的数据曲线对比分析。
自动报表:自动生成日报、月报、年报,统计运行指标,减轻人工工作量。
4.水力模型与预测预警:
核心智能功能。将实时监测数据(水位、流量、雨量)接入水力模型,进行动态模拟。
内涝预测:结合天气预报,提前数小时预测可能发生内涝的区域和严重程度。
溢流模拟:预测合流制管网的溢流风险和时间。
5.设备管理与运维:
对现场所有监测设备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信息、维护记录、电池电量监控、故障诊断等。
6.数字孪生与模拟仿真:
基于实时数据构建排水管网数字孪生模型,支持运行状态模拟与方案预演。
为管网优化、应急调度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
五、实施步骤建议
1.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明确监测目标(防涝、控污、运维),确定监测点位、参数和预算。
2.现场勘察与点位确认:
实地查看检查井条件(深度、管径、环境),确定设备安装可行性。
3.设备选型与采购:
根据设计选择性能稳定、防护等级高(通常IP68)、适合长期野外工作的设备。
4.安装与调试:
专业施工,确保安装牢固,传感器位置正确(如流速计需对准管道中心)。
完成设备上电、联网、平台注册和参数配置。
5.平台部署与培训:
部署软件平台,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操作、数据解读和应急响应流程的培训。
6.运行维护与优化:
定期巡检(远程+现场),清洁传感器,校准仪表。
根据运行数据,持续优化监测点位和告警阈值。
六、成功关键因素
1.精准的监测点位布设:
点位决定数据的价值,应基于水力分析和业务痛点进行科学规划。
2.稳定可靠的数据质量:
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是基础,需建立定期校准和维护制度。
3.业务与模型的深度结合:
自动化监测的真正价值在于与水力模型结合,实现从“看见”到“预见”的飞跃。
4.健全的运维管理机制:
建立配套的预警响应流程和运维团队,确保系统长效运行。
5.持续优化与迭代升级: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业务需求,不断优化系统功能与性能。
七、预期效益与展望
通过实施本方案,管理部门可以将传统的“被动响应”模式转变为“主动预警、智能决策、精准运维”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具体效益包括:
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减少内涝、溢流等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降低运维成本:通过精准运维,减少不必要的清淤、养护工作,延长设施寿命。
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提前预警,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提供示范,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排水管网自动化监测系统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本方案提供的不仅是一套硬件和软件的集合,更是一套完整的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方法论。通过实施此方案,管理部门可以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智慧的城市“地下生命线”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城市韧性与安全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