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数字住建和安全生产政策驱动下,建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加速落地。住建部《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数字住建的指导意见》及多地配套政策(如《黑龙江省房屋市政工程“数字工地”监测服务平台应用办法》、广州市《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工程基坑监测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重大工程、深基坑、老旧建筑等必须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施结构健康、沉降、倾斜等实时自动化监测,实现动态预警与闭环处置,构建“人防+技防”智慧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安全防控能力。
什么是建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建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传输与智能分析的综合性监测体系。它通过实时或定期采集建筑在荷载(如风、地震、温度)与环境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如位移、倾斜、沉降、裂缝等),对建筑物安全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数据异常时及时预警,从而支撑安全运维、防灾减灾和科学决策。该系统目的是在最大限度避免结构损坏、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延长使用寿命、提升管理效率,并正向智能化诊断、预测性评估、多系统融合、低成本轻量化及标准规范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二、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建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通常由四个层级构成:
1.感知层(传感器系统)
作用:负责采集各种物理参数。
常用传感器:
变形监测:GPS测量接收机、静力水准仪、倾角传感器、裂缝计、全站仪。
应力/应变监测:应变片、光纤光栅传感器。
环境荷载监测:风速仪、温度湿度传感器、地震仪(强震仪)、视频监控摄像头。
振动监测:加速度传感器。
2.传输层(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作用: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稳定、可靠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方式:有线传输(光纤、电缆)和无线传输(4G/5G、LoRa、ZigBee、NB-IoT等),根据现场环境和需求选择。
3.平台层(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
作用:是系统的核心。
功能:
数据管理:接收、存储、清洗和管理海量监测数据。
数据分析:利用算法(如统计分析、模态分析、有限元模型更新)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结构状态的变化趋势。
安全评估:根据预设的预警阈值和专家模型,对结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评估。
预警发布:当数据超过阈值或分析结果异常时,自动通过短信、邮件、声光报警等方式向管理人员发布预警信息。
4.应用层(用户界面与预警发布)
作用:人机交互的界面。
形式:Web端平台、手机APP、大屏幕可视化系统。
功能: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历史数据查询、生成报表、可视化预警信息、提供决策支持。
三、 系统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架构。
传感器技术:向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方向发展,如MEMS传感器和光纤传感技术。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提供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强大的计算能力,用于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通过AI算法(如深度学习)对历史数据学习,实现更精准的预测性维护和异常诊断,而不仅仅是阈值报警。
数字孪生技术:为物理建筑创建一个高保真的虚拟模型,监测数据实时驱动虚拟模型,从而在数字世界中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实现更深度的安全管理。
BIM技术:将监测数据与BIM模型结合,实现安全状态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直观定位问题点。
四、 主要应用场景
1.超高层与地标性建筑:监测风致振动、整体倾斜、核心筒沉降等(如上海中心大厦)。
2.大型桥梁与隧道:监测桥墩沉降、索力变化、梁体挠度、隧道收敛等(如港珠澳大桥)。
3.既有建筑与历史保护建筑:监测结构老化、材料性能退化、沉降裂缝等,确保使用安全。
4.施工期安全监测:对深基坑、高支模、隧道掘进等重大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测,保障施工安全。
5.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筑:在地铁、隧道、基坑等邻近施工时,对已有建筑进行自动化监测,防止次生灾害。
6.灾害应急监测:在地震、台风、滑坡等灾害发生后,快速布设系统,对受损建筑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其是否可继续使用。
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是现代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产物。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这类系统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