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指强降雨超出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地面积水成灾(常深15-20厘米),严重阻碍交通并引发次生灾害。
主因:
(1)气候:夏季局地短时暴雨或持续降雨集中。
(2)地形:低洼城区易积水。
(3)排水问题:管网淤堵、老化或设计标准低。
(4)地表硬化:不透水材料覆盖致下渗少、径流增。
危害:
(1)城市瘫痪:主干道积水受阻。
(2)生活受困:影响市民出行、工作、生活。
(3)设施损毁:引发电缆故障、停电、通讯中断。
(4)经济损失大:直接财产损失及停工停产等间接损失。
建设完善的内涝监测预警系统是增强防灾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举措。
系统性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轻内涝损失,保障强降雨时城市安全运行。具体目标如下:
(1)扩容增效:提升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排水能力和效率,确保强降雨时快速有效排涝。
(2)雨洪利用:建立雨水集蓄利用系统,源头削减入网雨水量,实现资源化。
(3)促渗减流:推广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4)规划避灾:在城市规划开发中规避易涝区,科学布局,增强长期韧性。
(5)强化应急:提升社会防灾意识,完善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响应能力,减轻灾害影响。
构建全域实时感知网络,赋能智慧决策,提升城市防洪排涝韧性。核心功能:
(1)全域实时监测:对道路低洼点、涵洞隧道等关键区域积水水位进行精准自动监测。
(2)高效数据传输:通过可靠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回传至防汛平台。
(3)智能预警响应:自动触发多级预警,第一时间推送预警信息。
(4)全局态势掌控:提供全域涝情可视化全景图(“一图知涝情”)。
(5)科学决策支撑:基于精准实时数据,为设施调度、资源投放及抢险指挥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响应效能。
本监测系统集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联动控制与信息发布于一体,主要实现以下核心功能:
(1)公众安全预警:实时发布路段积水信息及绕行指引至交通诱导屏、APP等,引导公众避险。
(2)现场风险警示:在关键点部署LED屏,实时显示水深及通行状态(如“禁行”),主动防控。
(3)设施智能联控:与排水泵站联动,自动启停泵组,实现积水精准、快速抽排。
(4)态势可视监控:监控中心集成数据与视频,电子地图“一屏”展示实时水深与趋势。
(5)多级智能告警:水位超限或设备异常时,自动触发声光、短信等多级告警,通知责任人。
(6)开放平台融合:提供标准接口,无缝融入城市防汛平台,支撑数据共享与协同决策。
(1)实时涝情监测:部署传感网络,为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堵塞及时预警:监测排水通道状态,第一时间发现堵塞。
(3)可靠数据传输:构建无线网络连接设备与中心,实现多点监测、统一调度。
(4)现场声光警示:水位超限时触发报警,禁止人车进入危险积水区。
(5)数据统计分析:支持历史查询,辅助识别问题路段。
(6)提升管理效能:实时掌握积水信息,优化管理水平。
(1) 系列标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系列标准》GA/T669
(2)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
(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行业标准》GA38-92
(7) 《水文测报装置遥测水位计》GB/T11830-1989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9) 水利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276-2002)
(10)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分类设计指导书
(11)《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22482-2008
(1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T102-1995
(13)《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1999-96
系统概述: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综合运用水位传感、图像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积水点水位,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管理平台及手机端。水位超限时,触发现场声光报警,并同步推送预警信息。
技术实现:地埋液位传感器利用超声探头测积水深度,经内置LoRa上报终端,终端再经4G上传云端,为决策提供支持并提升监测能力。同时可通过LoRa向附近网关发送现场预警信号。
(1)地埋式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积水深度,无线传输数据。
(2)采集与预警终端:汇集水位、雨量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处理分析并发布预警。
(3)多媒体监测杆:连接传感器与雨量计,实时显示水位,超限时声光报警。
(4)监测平台:展示、查询硬件采集数据,支持远程控制。
2.2组网方式
(1)监测层:由地埋式水位传感器收集前端数据,利用原有视频监控杆挂网关传输实时监测数据。
(2)传输层:公共网络4G;自组网络LORA和蓝牙。
(3)监控层:中心监控层PC端、手机端。
(4)发布层:由声光报警器发布警示信息。
2.3产品参数
2.3.1液位传感器技术参数
(1)水位量程:0~200cm;
(2)测量精度:≤1cm;
(3)支持电极与电导率双重校核触发功能;
(4)雨量:可具备扩展雨量计功能;
(5)数据储存容量:16MB;
(6)传输方式:LORA\NB-IOT\蓝牙;
(7)信号穿透:能够穿透2m以上的路面积水;
(8)LORA通信:报文加密传输。支持数据主动上报和查询和应答双重工作模式;
(9)采集方式:支持定时和加密采集。定时时间0-24H可设置;电极触发后加密采集;
(10)设备唤醒方式:支持蓝牙唤醒,蓝牙扫描时间<3秒;支持磁吸触发;电极触发唤醒;
(11)低功耗:支持多级低功耗工作模式。休眠电流<10uA,蓝牙扫描电流<100uA,LORA通信及水位采集电流<50mA;
(12)电源:内置锂亚电池及聚合物复合电容,电池容量≥38000mAH;
(13)防护等级:IP68;
(14)外壳:支持双层304不锈钢防护,材质为不锈钢、工程塑料,便于设备检修与电池更换;
(15)连续工作时间:支持无积水情况下3年以上;
(16)参数修改及控制方式:支持本地蓝牙参数设置、数据提取、升级;支持物联网平台通过LORA主机对液位探测器进行远程参数设置。
(1)输出功率:整机输出功率100W;单路喇叭功率≥30W;
(2)报警方式:支持自定义预警内容(内容可为文字、多种格式音频(高清音频)、语音(打电话))的报警;支持远程下发GB2312格式文字播报报警;支持预制快速播报内容,用户可通过按钮选择设备已预制的播报内容报警;支持循环报警及单次循环播报模式(播报次数设置);
(3)通信功能:支持全网通4G通讯远距离通信功能;支持实现本地LORA组网,可接收配套的积水深度、雨量等参数信息的预警信息;亦可兼容不同厂商的监测设备发送的预警信息进行联动告警;
(4)配置功能:设备即插即用,支持远程配置,支持多途径配置功能:包含本地串口配置和BLE近场通信配置功能,CAT1网络配置、GSM短信配置功能,系统平台远程调试配置及管理;
(5)配置内容可包含站点属性、管理广播站号码权限、播放内容、播报次数、多种级别的报警音等;
(6)语音切换:支持触发式语音和近场语音切换功能;
(7)报警次数:可自定义报警次数,默认状态下的语音重复播放为1-100遍;
(8)接口与显示:具备本地参数设置和一键预警、消警物理按键,广播分级延时逐级预警功能;主机带3.2寸TFT显示屏,显示接入液位传感器的水位、LORA信号强度,预警等级等。
(9)定位功能:支持GPS/北斗定位功能;
(10)支持自定义红橙黄蓝4种颜色或单红色指示灯告警提示功能;
(11)LORA通信:支持报文的加解密通信,开阔环境下保证5km通信距离;
(12)供电:太阳能板≥80W、电池≥20AH;
(13)LORA主机管理:数据展示具备安装位置的实时地图位置信息、4G信号强度、设备在线信息、水位采集值、预警等级、物联网卡信息、基于国密算法的原始加密报文及解密报文;支持远程参数设置、远程的预警命令的下发和消警。
积水预警配置平台可以将LoRa主机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上,其功能包括:
(1)基于GPS一张图展现内涝监测点位置;
(2)设备历史数据;
(3)积水实时报警;
(4)数据统计预警;
(5)设备参数配置;
(6)声光报警联动,设置积水报警阈值。
查看历史数据
采集与预警终端基本参数设置
广播参数设置
其它平台对接参数设置
传感器设置
设备地图
报警历史信息
(1)主要功能
1.采集各节点的液位数据,查看历史数据。
2.手机端可同时监测多个设备。
3.手机端可通过蓝牙设置工作参数。
4.用户可使用手机端查看各节点数据。
5.具备上传各节点的电池电压功能。
(2)手机端展示
首页设备蓝牙连接示意图
手机端历史数据画面示意图
基本参数配置示意图LoRa参数配置示意图
3.1设备照片
液位传感器采集与预警终端
堵塞测试
现场情况
一、背景
管道会因地质沉降产生非均匀应力集中效应导致形变,进而诱发周边生态系统的渐进式结构损伤,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管道完整性管理失效风险。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存在监测盲区大、响应滞后等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建立基于多源传感物联网的管道本体变形监测,通过实时感知管道力学状态演变,可以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实现管道的安全控制,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管道破坏,为管道的运行维护策略提供保证。
二、监测方案概述
管道通过地质灾害区域的部分管线通常要承受增长的纵向应变,因此获取管道纵向应变的变化是管道力学监控的主要内容。取得了管道的应变变化数据,就可以利用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判别管道的力学状态。
依据材料力学强度理论及弹塑性失效机理,管道结构在外部载荷作用下,当主应力组合或等效塑性应变达到材料屈服强度或极限应变阈值时,即发生强度失效或屈曲失稳。因此管道设计时根据管材和管道的几何尺寸规定了管道的容许应力或容许应变。
通过监测数据能够掌握管道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形趋势,因此与操作条件下荷载(内压、温差)引起的应力或应变和管道弹性敷设产生的弯曲应力或应变进行组合,与容许应力或容许应变进行比较,就可以对管道的力学状态进行评价,通过将加速度转换为信号的传感器,测量空间加速度,就可以全面准确地对管道本体变形趋势进行监测,此外还可以利用位移传感器测量管道的裂缝和位移量,对管道的裂缝进行长期的相对位移变化监测。
三、 合睿达管道位移自动化监测方案介绍
(一)、监测目标
支墩稳定性:实时监测支墩位移、沉降、倾斜等形变参数。
应力应变:检测支墩结构应力变化,预防因荷载超限导致的破坏。
(二)、监测技术选型
2.1感知层(传感器)
监测参数 | 传感器类型 | 技术特点 |
位移/沉降监测 | 高精度GNSS定位 | 毫米级精度,适应复杂环境 |
倾斜角度、振动 | MEMS倾角传感器 | 低功耗、实时响应 |
应力应变 | 振弦式应变计 | 长寿命、分布式监测 |
2.2设备参数
①GNSS监测一体机
型号 | HRS-001 |
信号 | 北斗、GPS、GLONASS、Galileo |
精度 | 平面:±(2.5+0.5×10-6×D)mm 高程:±(5+0.5×10-6×D)mm |
功耗 | ≤2W |
通讯 | 支持4G、5G全网通 |
MBT | 80000小时 |
防护等级 | IP69 |
②一体式智能采集仪
型号 | HRSZNJC |
倾角量程 | ±90°(三向) |
倾角精度 | ±0.1 |
加速度量程 | ±2g |
加速度精度 | ±1mg |
定位模式 | GPS+北斗 |
数据输出 | 倾角数据、加速度数据、定位坐标、信号强度 |
防护等级 | IP67 |
③振弦式应变计
型号 | HRS-10 | HRS-15 | HRS-10M | HRS-15M | |
尺寸参数 | 仪器标距 | 100mm | 150mm | 100mm | 150mm |
有效直径d | 20mm | 20mm | 23mm | 23mm | |
端部直径D | 33mm | 33mm | 33mm | 33mm | |
性能参数 | 测量范围 | 3000με(拉伸1500με;压缩1500με) | |||
分辨力 | 0.015%F.S | ||||
拟合/端基精度 | 0.1%F.S/0.5%F.S | ||||
测温范围 | -40℃~+80℃ | ||||
测温灵敏度 | ±0.1℃ | ||||
测温精度 | ±0.5℃ | ||||
温度修正系数 b | 13με/℃ | ||||
弹性模量 Eg | 150~800MPa | 800~1500MPa | |||
耐水压 | 0.5MPa、1MPa | 2MPa | |||
绝缘电阻 | 50MΩ |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边缘计算:在网关端进行数据预处理(滤波、异常值剔除)。
云平台:各类传感器数据整合分析,并进行可视化显示。
4. 通讯、供电方案
太阳能+锂电池(适用于无电源场景)。
4.1.供电系统:
GNSS监测主机与采集仪供电采用太阳能供电。主要设备有:100W太阳能板,100AH蓄电池,太阳能控制器,监测主机。连接示意图如下:
4.2.通讯系统:
普适型监测数据传输采用4G 传输模块,应用 4G 网络传输至部署在云平台上的物联网系统,并通过物联网云平台进行网络发布转发到服务器。
服务器通过解算软件解析数据,输出原始坐标值,解算后数据传输至展示平台,平台展示累计位移量。
图4.1数据传输物联网系统
(三)、系统架构
感知层(传感器) → 传输层(网关/通信模块) → 数据处理层(边缘计算+云平台) → 应用层(可视化、预警)
3.1设备安装部署
位移监测:安装在支墩侧边表面或基础连接处。
倾角传感器:布设在支墩顶部及关键支撑点。
应变计传感器:嵌入支墩混凝土内部,监测应力集中区域。
3.2数据分析场景
实时报警:位移超限(如>5mm)、倾角突变(>0.5°)触发声光报警。
长期趋势: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支墩寿命,优化检修周期。
(四)、方案优势
优势:
实时性:分钟级数据更新,快速响应突发风险。
可扩展性:支持新增传感器与算法模型迭代。
成本优化:
减少人工巡检频率,降低维护成本。
(五)、预期效果
支墩失效预警时间提前≥72小时。
维护成本降低30%-50%。
延长管道系统使用寿命15%-20%。
一、背景
1998年特大洪水以后,防洪思路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应用极大地支持了这一策略。在防汛决策中,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一项投资少、工期短而又十分有效的非工程性的防汛预警措施。水雨情监测数据是防汛抗旱的生命血液,水雨情监测站网是基础。通过合理布设雨、水情监测站网,准确掌握降雨、山洪灾害变化规律,有效预测预报其变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二、系统介绍
山洪雨量监测预警系统是集物联网感知、传输、监测预警和应用于一体的智慧防灾预警系统。结合水量、雨情、水情、水质、墒情、视频、图像、气象、遥感等智能感知产品和平台,分析确定警戒雨量和危险雨量,超过警戒线及时预警,确保雨情及时监测到,预警信息及时发出,关键时刻与山洪抢跑。通过建设实用、可靠的山洪雨量站,扩大山洪灾害易发区水雨情收集的信息量,提高水雨情信息的收集时效,能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
三、主要设备
山洪雨量站
针对于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项目建设规范和要求,结合现场项目应用和施工经验设计的一体化山洪雨量站,测站简易化、安装便捷化以及电池隐藏式的设计大大提升了测站安装和维护效率。测站遥测终端机采用手机APP配置,用户使用更加便捷、安全。
雨量计
雨量计是一种水文、气象仪器,用以测量自然界降雨量,同时将降雨量转换为数字信息量输出,以满足信息传输、处理、记录和显示等的需要。常见的有虹吸式和翻斗式两种。
雷达水位计
雷达水位计采用高频微波脉冲发射较窄的微波脉冲,经天线向下传输,微波接触到被测介质表面后被反射回来,再次被天线系统接收并将其传输给电子线路部分自动转换成水位信号。雷达水位计可广泛适用于水文、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如水文、水资源、水环境。
遥测终端机
遥测终端机拥有丰富的输入接口,如RS-232、RS-485、AI、DI等,方便多类型传感器接入。同时它采用32位低功耗处理器,且具有传感器电源控制功能,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设备的低功耗运行。它内置WIFI模块,客户可通过手机APP进行参数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设备兼容水文、水资源标准协议,并支持特殊规约的定制,能够满足河流水文、水资源、墒情、气象、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且具备较好的行业扩展性及适应性。
四、产品特点
1、野外环境下手机APP实现本地无线参数配置,保障操作人员安全;
2、“一键唤醒”设计,产品外观精致、高端;
3、智能手机WIFI连接配置,设备使用简单便捷;
4、线夹式接线,方便用户安装调试;
5、4G全网通无线模块、兼容不同网络制式,实现数据、图片高速上传;
6、支持人员操作设备授权管理,保障设备信息安全。
五、系统功能
山洪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利用GIS地图实时显示测站总数、上线率、位置、雨量热力图,对实时水位、流量、雨量走势、网关工况、报警信息等要素实时视频监测并统计分析,通过多种通讯传输方式将数据上传到监测中心,超出设置预警值时及时通过无线预警广播、短信、平台预警播报,为防灾减灾提供实时信息服务。
一、系统介绍
白蚁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基于物联网的各项白蚁监测点数据的采集形成智能控制系统。提供白蚁实时预警及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区域内白蚁种群消灭。白蚁入侵,系统第一时间自动报警,显示入侵位置,实现抓获白蚁于现场的关键环节。 既是文物古建水利堤坝等预防性保护的要求,更是政府管理数字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系统构成
白蚁自动化监测系统由监测装置、网络监测站、PC端旬区管理软件及手机APP等几部分组成。
三、主要监测装置
HRD-04B白蚁监测装置:
HRD-04B白蚁监测装置采用IoT领域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的一种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等特点。一点一站,在网络信号覆盖区域,不受应用场景建筑结构限制。采用白蚁喜欢吃的食物做诱饵,吸引白蚁取食,取食过程中触动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发出信号,通过物联网传输到监控系统,经过数据处理,监测结果呈现给用户。用户通知白蚁防治专业员,对报警的监测装置进行检查,发现活体白蚁,用专用饵剂进行诱杀,达到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四、系统原理解析
1、监测装置原理解析:
2、软件技术解析
监测点在物联网软件的各种状态显示及计算方法,包括初始、有蚁、灭杀中、已灭杀、失联和丢失六种状态。
3、监测效果
当监测点进入蚁后,电脑管理软件、手机小程序、短信同时收到白蚁侵入信息。
五、系统优势
1、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白蚁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2、自动预警:一旦系统检测到白蚁活动异常,能够自动触发预警报警装置,提供及时警示。
3、准确性高: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系统能够准确识别白蚁活动特征,避免误报或漏报。
4、可视化管理: 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情分析判断报警信息、维护信息、区域情情况.
六、白蚁监测装置安装原则
根据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房屋白蚁监测控制技术规范》DB33/T1108-2014。
5.2.3.2 监测装置与房屋外墙之间宜保持同一安装距离,一般宜安装在距离房屋外墙外侧四周500mm~1000mm的土壤中;有散水坡的,宜安装在距离散水坡外侧100mm~500mm内。监测装置的安装间距宜为3000mm ~5000mm;
结合古建筑重点保护的原则,以及多年白蚁监测项目的监测经验,对古建筑白蚁监测装置安装依据如下原则:
古建筑保护白蚁监测点布置遵循围城式原则,分为建筑物、古树名木和花园草坪三大部分。每幢独立建筑物墙外侧布置白蚁监测点,距墙边缘0.5-1M,设置间距为1-3M,多道防线设置时,相邻两行的白蚁监测点错位排列设置。古树名木保护白蚁监测点的设置为围绕布置,一般为2-4个监测点,大型树木应酌情增加。花园草坪应布置开放式监测点,白蚁监测点设置间距为5M。建筑物背山坡面,保护控制线,须着重多道布置防线,设置间距为1-3M。
七、白蚁监测的治理原则
实现对白蚁进行的连续监测—发现并消灭—再监测模式,构建一套可持续性的白蚁预防治理体系。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1、实施前期白蚁治理工作。对保护区域和控制区域内的白蚁活动痕迹和活动环境针对性地采取药物的灭杀和驱离。主要包括对相关区域内的绿化、草坪甚至控制区域内行道树等蚁源区进行人工检测,灭杀视觉可见或检查仪器所测到的白蚁活体。为白蚁自动化监测预警处置提供基础条件。
2、安装远程实时白蚁监测预警系统,每日上报白蚁监测信息,实时掌握区域内白蚁活动信息。
3、及时灭杀和维护。有蚁及时到场灭杀。更换引诱触发模块。根据蚁情调整监测点布置。对工作不正常的电子信息模块和丢失的监测点及时进行处理,保证设备的连续正常使用。
八、工程案例
一、背景
目前,我国流域灾害综合管理存在防汛抗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监测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地质灾害和山火频发、综合调度能力不足、投入人力成本过高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关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指导意见及相关信息化建设标准,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的提升已刻不容缓。
二、系统介绍
防汛防涝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通过水雨情监测一体站、自动水位站、视频监测站等设备自动监测采集当地的降雨量、河段/低洼易涝区水位及现场图像/视频等数据,并将数据通过GPRS、4G、北斗等方式上传至后台,工作人员通过无线预警广播及时发布防汛预警信息,提醒人员做好防汛工作。
防汛防涝监测预警系统解决城市、农村地区易受洪涝影响、低洼易涝、预警信息传递难度大等问题,提升基层防汛抢险救灾预警能力,推进地区防洪防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设备
1、水雨情监测一体站
根据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的需求规划新建水雨情监测一体站。
2、自动水位监测站
在洪水易发河段和低洼易涝区规划建设自动水位站。
3、图像/视频监测站
在易受外洪影响、低洼易涝等重点部位,适当部署图像(视频)监测站。
4、预警广播一体站
在沿岸低洼处、浅滩、矮桥、人员集中点等事故易发地段,根据规划进行广播信号中继,对所有泄洪区域进行全面覆盖。
四、系统特点
1、符合标准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 651-2014)
2、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ZY206-2016)。
3、支持多部门、多区域间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共享。
4、支持与第三方系统的定制开发。
五、软件平台
1、防汛信息展播:支持雨水情(如降雨量、水位)实时数据、预警信息、视频/图像信息、防汛宣传、日常通知等的显示。当有预警发生时,显示界面支持告警闪烁。
2、防汛预警:雨量、水位数据超限多级预警、报警。
3、警报发布: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短信、现场话筒、对讲机等方式实现警报信息实时发布。
4、信息查询:支持历史时段水雨情、水位、历史预警信息等数据的查询调用。
5、远程管理:支持设备地址、时钟校时、运行模式、版面定制等的远程设置修改,现地也可以进行参数修改。
6、智能分析:自动统计时段雨量、水位等数据,并形成各类统计报表,用以防汛辅助决策。
7、设备管理:支持设备信息管理、监测点设备运行参数设置、数据上传频率、雨量/水位报警阀值参数设置等。
8、系统管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
六、现场案例